“文明赓续·国宝传承”项目交流会在京举办
近日,“文明赓续·国宝传承”项目交流会在京举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元,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专委会主任委员杨晓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赵古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节,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德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连盛、张铁城、袁长君等文博领域专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相关单位代表30余人参加。
“文明赓续·国宝传承”项目交流会现场 嘉宾分享交流
谭平指出“文明赓续・国宝传承”项目是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一是要以文化为灵魂,阐释文物的多重价值。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是文化,文化是产品的灵魂和生命,重在文化价值的研究、梳理、挖掘,完整系统阐释文物的多重价值。二是要以设计为手段,打造文物的文创精品。设计是连接文化与市场的桥梁,用设计提炼文化符号,塑造品牌辨识度,保障文创工艺品质,激发用户情感共鸣,增强产品与用户的黏性。三是要以非遗为纽带,促进文物的传承发展。文物是历史的固态沉淀,非遗是技艺的动态延续,非遗与文物如同文化传承的 “两翼”,二者相互印证、形成 “互哺”,让文化传承既有“形”又有“魂”,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活力。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在会上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项目的重要意义、创新思路、工作任务、实施路径、推进计划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项目以“传承”与“活化”为目标,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又顺应新时代文化产品的新形势与新需求,构建“文明特性-文物基因-时代精神”的创新逻辑,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将文化内涵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赋予文物当代叙事与创新表达语境,实现文明赓续、文化传承,让更多文物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连盛、张铁城、袁长君分别在会上发言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节在会上发言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德翠在会上发言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在会上发言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在会上发言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副主任赵古山在会上发言
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专委会主任委员杨晓波在会上发言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元在会上发言
“文明赓续·国宝传承”项目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监制,立足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历史研究成果为重要支撑,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以全国具有文化影响力和突出代表性的馆藏重要文物为根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为主导,以景泰蓝、玉雕、金器、漆器等非遗技艺为手段,坚持守正创新、古为今用,促进内容阐释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推进非遗技艺与现代工艺相融合,挖掘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阐释文物的多重价值,打造新时代的文化载体与文创精品,让文物真正成为赓续文明、传承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与文化标识。
李节副会长与三位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探讨非遗转化可行性
当日,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授权监制、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承制,以国家一级文物“何尊”为原型,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大师领衔创作、采用国家级非遗景泰蓝技艺打造的《盛世何尊・景泰国宝》成为项目首款文化艺术品。